冠宏拿到新玩具好高興,但是玩不久就被阿嬤看電視機的聲音吸引,丟下玩具坐到電視前面去了;
瑋婷吵著要和哥哥玩一樣的拼圖,但拼了兩片拼不出來就亂撒一地,不肯再拼了。
如此做一件事無法長久,或是遇到挫折就放棄的孩子常被解讀為沒有恆心,其實是誤會了恆心的意義。
恆心是指經年累月的做同一件事,
而不是現時在一件事上花很多的時間。
所以,以上兩例,
我們可以說冠宏的注意力無法持久,容易分心;
而瑋婷挫折忍受度低,
卻都不是沒有恆心!
以冠宏一歲兩個月的個性,注意力短暫是正常的,
但如果父母每天都陪他聽音樂,持續已半年,而且還能持續,每天傍晚4點就固定開音響聽音樂,一直到三歲上托兒所,
這樣維持兩年的行為就可說是恆心的表現。
瑋婷今年三歲,玩100片的拼圖對她來說是太難了,
也可能對拼圖沒興趣,但她從一歲開始,每晚8點就固定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問安,持續兩年沒有中斷,這也是恆心的表現!
可以說,恆心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個性冏然不同的人卻都可能有恆心的特質;
而個性相同的人卻不一定都有恆心。
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孩子有沒有恆心和父母的態度有絕對的關係。常常是父母沒有恆心繼續支持孩子某種學習,孩子日後便學會總找得到各樣藉口不願堅持下去;
如果父母能持之以恆的在孩子年幼時期不間斷的做同一件事,或是玩積木,或是下圍棋,或是閱讀,或是欣賞音樂等等,
則那些有恆持續做的事,就會開花結果,成為孩子的一項專長或興趣。
時間就是力量,若從一歲到四歲每天都學2個新字,就能學會超過2000個字,那可是國中畢業基本能力測驗的範圍呢。
而小小孩是比成人願意堅守每天都做相同事情的習慣。
如果你每晚為孩子讀兩本書,即使他生病不舒服,他還是會很期待,並不想放棄每晚的兩本書。
所以守恆的考驗其實在成人,
只要成人做得到,每個孩子都能有恆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