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小小孩的品格教育之十一-仁愛

愛需要學習嗎?當然!
在婚姻裏的夫妻最常見的情緒就是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
而讓人覺得沮喪的事實是,經過深究後,才發現原因是沒有愛人的能力。
能力?!原來愛也是一種能力?!
那要怎麼教會孩子愛人呢?

答案就跟「愛孩子」一樣簡單,具體的讓孩子看到、感受到爸爸媽媽愛「人」的行動,有個學習的榜樣。'
如:爸爸媽媽愛他的爸爸媽媽,常常為他們按摩、為他們做飯,所以我要愛爺爺奶奶,幫爺爺奶奶拿拖鞋。
爸爸媽媽很愛鄰居,有時會幫忙他們倒垃圾,所以我也愛叔叔阿姨,看到他們就會和他們打招呼。
爸爸媽媽愛7-11的大姊姊,他算錯錢媽媽也不生氣,所以我也愛為我們服務的人,常常說感恩、謝謝。
爸爸媽媽還愛不認識的受苦難的人,捐錢給他們,整理書送給他們,所以我也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我每天丟一塊錢到小豬肚子裡,將來也要捐出去。
看到小弟弟跌倒了一直哭,我把我的餅乾分給他吃。

如果我們用命令的口問「叫」孩子分享,
他是學不會「愛心」的。
我常看父母氣敗壞的指責孩子:
「你怎麼可以打妹妹」、
「你怎麼這麼殘忍欺負小狗」,
殊不知孩子其實是模仿成人的樣式:
爸爸生氣打小孩,
哥哥生氣就打妹妹,
媽媽看到流浪狗就嫌棄說:「臭狗,走開,噁心死了。」
如此環境的影響,孩子自然學習不到悲憫慈愛的心。

有的父母社經地位高,工作壓力大,有時可能對人缺少耐心與同理心;
有的父母生活困苦,對人對事也多是埋怨。
到餐廳吃飯,上菜慢了,小妹服務不好,總是理直氣壯的指責;車子被擦撞,一下車就是臭臉加一頓罵
於是孩子耳濡目染,面對同學,甚至長輩﹝尤其是父母﹞的無心疏失,自是斥責的毫不嘴軟,得理不饒人。

不過當我們察覺孩子的作為缺少同理心和愛心,不會體貼時,其實不要被嚇到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不是壞,他只是不知道要如何愛。
所以父母要自身的改變開始,千萬不要再指責孩子「沒有愛心」、「自私」等負向言語。
只要父母對身邊的人,鄰居、公車司機、超市店員多釋放善意,
看電視時,捨棄暴力看溫馨的報導,
多和他談不同人的苦,善解他人的過犯,
久而久之,孩子自會成為一個很有愛心的仁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