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品格系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使命感!


使命感和責任感聽起來很類似,
但所代表的含意是絕對不同的。
責任感是外加的,別人或社會對你擔負的角色一些約定俗成的責任義務或期待,
你若沒有滿足那個期待就是失職,不負責任。
所以那期待是必要的基本條件,沒有做到就必會壞事;
但使命感是由內而發的,它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沒有使命感不會因此而做不成事,
也不會造成大錯,甚至是小錯也沒有。
但有了使命感,人生的價值就整個改觀了。
使命感是要求不來的,
但是人類的理想能夠實現只能靠有使命感的人來完成,
否則人生就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罷了。

要培養孩子有使命感呢?當然可以囉!
首先要有休戚與共的感覺,再有捨我其誰,非我不能的氣魄。
我們建議在家庭中,常常一起討論事情的解決方法,
以討論代替指示。
最好每週固定一次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可先共同做一件大家都喜歡的活動,
例如玩撲克牌、捉迷藏、看卡通等,
共同活動可以凝聚家人的向心力。
接著可以是談心與討論時間,
每個人各自報告過去、未來的事或心情分享。
小小孩可由家長幫忙報告,例如弟弟上禮拜打預防針時好勇敢,醫生特別給他勇氣貼紙;弟弟下禮拜要檢查牙齒,由外婆帶他和姊姊一起去……
在分享或聆聽各自的報告時,
家人可以找到互相幫忙、互相扶持的方法

因此討論的議題要讓小小孩也可以參與討論,
例如:媽媽發現最近樓梯總是有很多垃圾,可能是樓上裝潢房子的工人丟的,我們要怎麼辦呢?
如果決議是每天晚上去幫忙清掃一次的話,則徵求願意輪流清掃的人,這時就可以請2歲的弟弟也來幫忙,安排清掃時可讓弟弟和10歲的姊姊一組,在星期三和星期五的時候負責清掃。
如此從小就培養孩子愛家、愛社區的使命感,使孩子對家、對社區、甚至是國家、以至於全人類都有情感。
不看輕自己的力量,覺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這就是使命感。

除了爺爺奶奶生日時,討論要如何慶祝、要買什麼禮物之外,
逢年過節,也可以討論有沒有需要幫忙的鄰居或朋友,要如何幫助他們呢?
也可以討論要如何使公園的狗大便減少等等。
如果孩子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國家都有使命感,
他必定不會虛度光陰,反倒會勤奮努力,以使自己更有能力服務他人,父母就不需要擔心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偏了方向。
有使命感的人熱忱、積極,

培養孩子的使命感將使他的人生加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