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當孩子發脾氣

因先天氣質的差異,有的孩子天生好性子,
有的卻難帶得很,一般稱為磨娘精。
只見全家哄他一個也搞不定,媽媽低聲下氣或高聲斥責都沒有辦法讓小皇帝停止哭鬧。
有時不禁徒呼: 怎會生出這樣的小孩啊?!
 但孩子不鬧脾氣時卻像天使,
使父母所有的沮喪、難過都忘了。
是的,每個孩兒都是寶,媽媽只求孩子開心就好了。
可惜,難帶的孩子開心的機會也相對減少,
他發脾氣,父母生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要怎麼做才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呢?

首先,要了解並接受孩子的先天氣質,先天氣質無所謂好壞,堅持度高的孩子固執難哄,長大後這氣質卻是毅力的表現
敏感度高的孩子不容易安定,於是愛哭愛鬧很難搞定,但日後這可是觀察入微,仔細敏銳的好特質。
所以父母要打破自己的成見,
接受孩子的不同,順勢而為,保持彈性。
比如:不要強迫堅持度高的孩子一定要換枕頭,或強迫害怕紅蘿蔔味道的孩子喝紅蘿蔔汁。
當孩子碰到困難時,要同理他的害怕、挫折、生氣等情緒,
而不是疲勞轟炸式的講道理教訓他。
又如:適應力差又堅持度高的孩子,換新保母或新入學時一定哭得比任何人都久,
此時,父母應預備更長的時間陪孩子渡過適應轉換期,而不是敎他要向同學看齊。

當然,後天透過教育培養孩子的自制力也很重要,
先天氣質反應強度強,一哭起來驚天動地的孩子常讓父母早早豎白旗,如此讓孩子養成惡習,一有欲求就以哭鬧達到目的,越大越難管教,長大後就變成一隻誰也管不了的大怪獸。
所以父母的態度要明確,接受哭,但不接受以哭要求的事物。軟言慰語對他說: 我知道你很想吃薯條,媽媽看你哭得這麼傷心好心疼啊! 等你生日時我們就可以到麥當勞買薯條,
不過今天是爸爸生日,要吃爸爸喜歡的,-------
父母可以抱他,撫慰她,但決不能因她哭鬧就買薯條。

同理,任何情況、任何時候,我們接受孩子的情緒,撫慰他,替他說出他的情緒: 哭得這麼傷心啊!;媽媽知道你很生氣;
你很難過,現在不想吃飯是不是?----
不過不能讓步,保持溫和的堅持,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生氣,但媽媽不喜歡你發脾氣。
再者,讓孩子學習正面的解決方式,
如: 你可以去和爸爸商量,生日要等很久,可不可以快一點就去麥當勞?

任何人在發脾氣當頭是很難聽進勸誡的,孩子當然也是。
所以父母要( 一 )等待,讓他哭一會兒,
再(二)表達關心你怎麼了? 發這麼大的脾氣! 
然後(三)同理情緒: 我知道你還想玩,不想回家。
最後(四)重申規則並(五)讓他看到正面希望
現在是要回家的時間了,你明天還可以再來。

當然,回到先天氣質說,
堅持度高又反應強度強的孩子勢必發起脾氣就很難收拾,
但父母如果能做到溫和的堅持,
孩子發脾氣的時間和次數都會遞減。
就怕父母有時讓步,有時規勸,有時責打,
如此管教不一致,孩子就學會不時測試父母的底線,
想以哭鬧來達到目的,
這樣,他發脾氣的次數和時間自然就會增加,
父母便覺更難管教了。

總之,我們不能忽視先天氣質的差異,
但後天的教育更是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