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啊! 不要再叫了!

總有一些新手父母被小小孩不時的尖叫逼得要抓狂,
最後,要不早豎白旗;要不責打一頓卻引來更大的哭喊。
唉!尖叫的孩子和束手無策的媽媽!
不知大家有無注意到? 尖叫的族群一般不會超過四歲,
道理很簡單,因為四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明白尖叫是無效並會引來不好的後果的。
也就是說,小小孩之所以老是尖叫,
當然是因為他認為尖叫有效果。
       
 所以讓我們來探討這麼小的孩子要什麼效果呢? 
第一,他要父母或他人的注意。
這當然管用,因為一叫,所有的注意都來了。
有人好奇,難道他不知接下來就會被處罰嗎?
他或許知道,但他的社會行為發展得還不夠老練世故,
叫就能得到注意的模式比較鮮明深刻,
所以他一有需求馬上反射式的尖叫起來,
再想到會被懲罰時已來不及了。
         
對於這類型的孩子,懲罰的效果很不好,
卻只會造成他更大的心理缺口。
我們應去探求孩子的真正心理需要,他是抗議你只注意弟弟,不注意他嗎?還是他認為媽媽對手機的興趣超過對他的關心?
平常多擁抱他,但當他尖叫時,卻不要馬上衝過去抱他,
因為這正讓他誤以為尖叫有效。相反的,要漠視冷處理,
輕聲並氣和的問他: 你怎麼了? 有事要和媽媽說嗎?
 媽媽喜歡聽你小聲說話。
       
第 二 種孩子尖叫的原因是想操控(耍手段?),
他想買糖果、他不想吃青菜、
他不想收玩具、他還想玩溜滑梯等等。
總之,達不到目的就拼命吼叫,叫到父母不得不妥協為止。
這時父母的態度要和前一型想得到注意力的相反,
不是冷處理,卻是誇張式的瞪大眼睛看他: 
表示你對他的行為非常震驚與無法接受,
接著馬上把他抱離現場。
如在公共場所,就抱到車上或廁所;
如在家哩,就抱到另一個房間。
然後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椅子上,任他哭鬧大叫但不要回應。再與他四目相接,告訴他:哭哭鬧鬧是沒有用的,
今天不能買糖,有人生日的時候才可以買;
或,一定要收好玩具才可看電視,
你要自己收還是媽媽陪你收? 

原則很簡單,就是絕不可讓他的哭鬧吼叫達到目的,
但要為他指出一條可行的路。
如有人生日時就可以買糖和要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陪著收等就是一條可行的路,
若只做到不妥協,卻不提供可行的方法,那只有加深孩子的挫敗感,卻沒有幫助他學會該怎麼做,如此可能會衍生其他的反效果。
       
會不會有孩子以上兩者皆是? 
當然有可能,父母也不必過於擔心,學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A狀況A處理B狀況B方法就得了,
就像如廁學習,除非特殊情形,否則沒有人過了四’五歲還不會上廁所的,尖叫亦同,
到了年紀,說話比哭有效,他自然用新武器來達到目的,至於對應新武器的方法,就以後再傷腦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