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對進退的方法很難從書本或課堂上習得,
卻應在家庭裏耳濡目染中自然學會。
首先,我們要避免讓孩子置身太複雜的環境,
所謂複雜指不容易分辨關係的親疏遠近的情境,
如做生意的店家,老闆對人親切是好態度,
但小孩就不容易學習到顧客畢竟還是比親戚遠了一層的不同。
在比較單純的環境中,孩子只要把人分為幾類:
第一層為家人;
第二層是常聯絡的老師、朋友和親戚;
第三層為不常聯絡的鄰居、生意上的朋友等;
其他則歸為陌生人。
對陌生人:
孩子可從父母的身教榜樣看到父母對陌生人不多語但客氣,例如對餐廳的服務人員、公車司機、銀行行員等等。
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節制自己人來熟、愛聊天的個性,使孩子對陌生人有適度的戒心。
但我們也不要過度緊張讓人看似高人一等,
如此使孩子風聲鶴唳,好像別人都是壞叔叔的樣子也不是良好的社會行為發展。
一般來說,對其他類的陌生人,
父母除了客氣寡語外,也不須介紹給孩子,
更不避強迫孩子一定要跟這些很久才會看到一次的人打招呼。
第三層:不常聯絡的人
相對於不需要和陌生人打招呼,對第三層不常聯絡的鄰居或朋友,因不常往來,對話行禮如儀,保持一定的禮貌。
所以也同樣要要求孩子當客人來訪時要打招呼、倒茶、拿拖鞋等;而和鄰居在電梯相遇,幫忙按電梯,讓長輩、女士先行出入等細節等等,都應讓孩子從父母的身教中學習並應用。
小小孩不知道如何打招呼,父母除了把稱謂告訴孩子外,
要再以孩子的角度示範打招呼給孩子聽,
每次碰到,每次都示範,但不要期待孩子要在一兩周或一兩個月之內就會主動和人打招呼。
父母倒要不厭其煩的持續示範,直到孩子學會(可能是一年以後),如: 這是三樓的黃媽媽,你可以說黃媽媽好。
然後再說一次:黃媽媽好,到此為止,孩子不出聲就不要再逼著等他說了。
越逼越彆扭,不如自己寒暄,跳過尷尬,下次再給孩子練習機會,只要不逼他造成反效果,總是會學會的。
第2層:常聯絡的人
對第二層常聯絡的親戚朋友或老師,
我們要教導孩子,常主動關心人,要多說幾句話。
特別的節日準備合適的禮物,讓孩子寫卡片,親自送到或讓孩子主動打電話問候等。
如乾媽生日,打電話祝他生日快樂;
教師節,讓孩子自製卡片;
端午節多包幾個粽子讓孩子分送給好友等等。
一年總要有幾次讓孩子有機會和除了家人以外更多的朋友相處的機會,如幾個家庭一起聚餐或出遊等。
不過這樣的聚會要選擇適合孩子參與的。有些場合是成人的社交活動,如喜酒、公司尾牙等則不適合帶小小孩去。
社交禮儀說難不難,卻無法在短期之間讓人快速學成,
況且做出來的禮貌讓人產生距離,只有適度自然的彬彬有禮才讓人如沐春風,產生好感,
而這不壓迫的關係建立唯有從家庭教育中學習,
父母是責無旁貸的喔。
你這樣一說,我記憶回來了。小時候真的是這樣被教的。
回覆刪除嘻嘻!
刪除你是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