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祖父母那個白飯配鹽吃或根本沒有白米飯吃的年代,一家有六七個小孩是常態,所以我們的爸爸媽媽都有眾多的兄弟姊妹。現在,在台灣再窮,也少有人會長期捱餓,但是台灣的生育率卻是全世界最低的。所以,我聽孩子們提到他們的哥哥、姊姊或弟弟妹妹時,都要再補問幾句,才能弄清楚那哥哥到底是堂哥、表哥、或只是餐廳裡碰到原不認識的哥哥?!是孩子沒有真正的兄弟姊妹好稱呼,於是爸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身邊扯得上一點關係的都自動抓進家人範圍,要孩子盡量和人稱兄道弟? 還是孩子自己想要和童話書的主角一樣有兄弟姊妹,所以稱呼所有平輩的人都是哥哥姊姊或弟弟妹妹?
就家庭結構或家庭關係來看,這當然是值得討論和研究的議題。基本的觀察是,家中小孩若少於三個,那傳統上排行的特質如:老大依賴、負責,老二活潑調皮,老么鬼精靈等就不會出現;另外兄弟姊妹間的互助合作,如大的照顧小的,家事分配等就不會因需要而自然形成。以一個有四個孩子的家庭為例,如果母親是每隔兩年生一個,當老四出生時,老大應是剛上小學的年紀,是可以做跑於是在四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勢必會有老大煮飯、老二洗碗、老三倒垃圾、老四打混或掃地等情境應需要而生,一回生,二回吵,三回、四回、五回,合作的模式就會出來了,這樣的合作經驗當然是可貴而重要的,古人說家和萬事興就源於此,家裡有好的合作經驗運用在出社會的工作、甚至治國,都可適用。相反的,在家與兄弟姊妹不合,在職場上和同事相處自然也會出小問題。不過,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少於兩個孩子,無法形成多數(三以上)的合作模式,這學習就得靠學校教育來補囉!
我其實已經看到很多聰明的媽媽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總會在假日呼朋引伴,找孩子的同學一起進行家庭活動,例如一起到公園玩、一起運動、一起慶生等等。我個人認為不妨徹底深入些,乾脆在互相的家裡個住一段時間,讓孩子體會有人搶菜、搶被子、搶洗澡水的經驗。感覺是相對的,被剝奪後才更能體會擁有的感恩,而分享之前要先擁有。簡單來說,如此倒敘回推,如果期望孩子會愛、會分享,就要先讓他有(無)的感覺,從無到有,然後才能談分享。分享先從自己心愛的人開始分享,得到回饋後,在和心愛的人一起分享給共同喜歡的人,如此在愛與被愛的交流中,最後才能做到(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
話說回來,聖經上說:去祭壇獻祭之前,要先回家和兄弟和好。親愛的爸爸媽媽,先為你的孩子生個兄弟姊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