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拜託! 別再逼孩子打招呼了

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請自以為正義的成人們不要教導孩子只說對不起卻沒有學習感受歉意,文章發表後得到很多的共鳴。那時我就想,這個教育原則我在課堂上倡導了二十幾年了,
卻還是少人做到。於是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再寫篇姊妹作品,
分享我另一個不喜歡成人對小小孩做的事:
那就是催著他們打招呼。
我覺得逼孩子說對不起是讓孩子學會卸責,
而強迫孩子打招呼則是害他在社交互動上退縮。
    
 當成人帶孩子出門,碰到朋友或鄰人就是孩子災難的開始,
成人們自己話都沒說兩句呢,就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了,
叫人啊!』『怎麼不和阿姨打招呼呢?
好笑的是,這些大人並沒有具體教導孩子如何打招呼?
但是,這一剎那,所有的眼光都停留在無辜的孩兒身上。

大家停止交談,一起等待孩子開口打招呼,
孩子沒有不說的權力,
這一刻,所有事都擱下了,就等孩子發聲。
孩子囁嚅起來了,父母開始指責、
旁人出來打圓場,父母還是堅持-----。
於是成人雙方都忘了自己原該有的互動,
在一方的挫敗和另一方的尷尬中,終止了原來美好的相遇。
    
  我不忍心責怪覺得挫敗與沮喪甚至是生氣的父母,
但不得不給想要盡責教育孩子懂禮貌的成人們一些提醒:

第一,具體的教孩子如何打招呼,舉例如下:
碰到來人,
先告訴孩子來人是誰?
要如何稱呼?
這是媽媽的好朋友,你可以說黃阿姨好

第二,接受孩子因先天氣質不同,會有不同速度的回應,
也接受孩子非語言式的回應:
  有的孩子很快就會複述成人的教導說:『黃阿姨好』
但是很多孩子會有其他         的友善回應,如微笑、凝視、偏頭,這都表示孩子作了他與這陌生人的第一互動。
成人不也常常以微笑、點頭來打招呼嗎?
為什麼獨獨要求孩子要發出聲音講出制式的言語才算是有禮貌的打招呼呢?

第三,請把注意力回到成人原有的互動上:
    不論是碰到多年不見的朋友想要暢所欲言,或是不知該如何和他寒暄的長官,成人都不應該把注意力錯放在期待孩子制式的打招呼上。
孩子要學會便利商店的制式打招呼方式其實一點不難,
我們不必在不適當的時間當考官似的做口試 
只要我們持續的如第一項般教導孩子如何打招呼,並接受孩子自己的回應方式。
遲早,他們會有更好、更讓父母覺得欣慰的有禮貌行為出現。

     
 拜託!不要再逼迫孩子當飯店大門的接待人員了,
打招呼是一個自發的行為,不是必要的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