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產後憂鬱症絕對不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奶媽這個詞彙就可瞧出端倪,要把孩子奶大還真不是簡單的事,所以從古代,好一點的人家都會請個奶媽來專門負責哺餵的工作,要不然孕婦經歷了幾個月的極不方便,好不容易卸貨了,卻又要兩三個小時就要餵奶一次,若新生兒還不時哭鬧一下-----,唉!說真的,若只靠產婦一人獨自照顧,不憂鬱還真難!
要做快樂媽媽從懷孕期間,就要思考如何建立一個可以陪伴自己一起照顧孩子的支持系統?支持系統的功能最好是:
1在晚上可以幫忙哺餵新生兒,使產婦可以有足夠休息。
2每周定時有半天,或是至少兩小時可以讓新手父母可以喘口氣,出去透透風
3當新手媽媽碰到問題時可以隨時找到人詢問
4萬一家中有人生病,可以支援。
家中的長輩如外婆、祖母,甚至外公、爺爺都可是家庭支持系統的當然成員,另外姑姑、阿姨、鄰居、朋友也可以算進來。支持系統成員越強大,就不會有憂鬱的媽媽,卻是嬰兒更帶來了一家歡樂!
若是不巧,小家庭是離鄉背井,沒有家人可以依靠,那小家庭的新手父母更是要及早因應,積極尋找類家庭的資源,如教會、道場、鄰居、共學團體、讀書會等等。人不親土親,家庭支持系統的資源應在方圓百里內,意思是互相支援方便,方便才能持久。所以若要找教會或道場,以住家附近為考量,不能慕好師父、好牧師的名氣,雖然千里去參與結緣,但碰到事情要找幫手還是困難。
如何讓幫手可以上手也得事先考慮周詳,孩子的食物、玩具、書籍都應事先準備好,使幫忙帶小孩的人不至只能和孩子大眼瞪小眼;六個月到兩歲之間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只黏著主要照顧者,所以不適合讓他人照顧,那就請幫手幫忙其他的事務。有的時候,這些被算在家庭支持系統的成員看似幫不上甚麼忙,其實只要大家有定期聚會,讓媽媽和外界有個連結,吐吐苦水,吃飯時有個旁人可以一起盯著孩子,這也是一種小確幸啦!
小家庭要幸福,要聰明的尋找資源,建立支持系統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