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以工作為要,以家庭為先

     早上聽學生和媽媽的對話,他在花蓮照顧剛開完刀的女兒,預備中午搭車回台北去完成這兩天累積的工作。媽媽來電,問到甚麼時候到台北,請他到台北後就馬上轉車到基隆娘家,因為弟弟出國旅遊託媽媽照顧的小寵物(豹紋壁虎)不見了,要她回家幫忙找茂---。學生唯唯諾諾的說,她想想怎麼去(因為平常她是從家裡開車回基隆的,但媽媽她直接把火車票改成從花蓮到基隆。

     且不說學生已和台北老師約好了,到台北站後,要轉捷運拿東西給老師;也沒想女兒出門3天了,可能女婿也想聽聽他的女兒開刀後的身體況報告。重點是,學生再怎麼十萬火急的馬上趕回基隆,也是幾個小時以後的事,對找回那隻小爬蟲會有幫助嗎?

所以我想談談,我們要學習當家人有情緒,如何能滿足家人的情緒需求,又不會讓自己亂了套?!但先來釐清以工作為要,以家庭為先,這兩個概念有沒有衝突?有甚麼不同。

先說以工作為先,這應是懂事的家人對家人的體貼說法與做法:

如父母對孩子說,工作忙就不要來回跑了,以工作為先;

又如老公對老婆說,你就安心在班上加班吧! 孩子我來接,以工作為要;

老婆對老公說,當然要把握深造進修的機會啊!放心,家裡有我照料著,以工作為要。

所以這是一種家人對當事人主動的體貼,當事人是被動的,但感覺被呵護、被理解。當一方對另一方說,以工作為要時,其實並不會因此損壞的家庭關係,反而是彼此體諒的實踐。

而以家庭為要,則是當事人自己碰到抉擇時的準則,

如家人生病,家中其他人請假,甚至辭職來陪生病的家人;

父母老邁,孩子選擇請調回家鄉,方便照顧父母;

孩子有身心障礙,父母選擇彈性工時的工作,好隨時可以照顧到可能的臨時需求。

這是當事人自己主動的調整工作、作息、行程來配合家庭的需求,可能在工作上有所調整甚至犧牲,但也是以維繫家庭關係為前提。

但是,如果已成年的子女以孫子女無人照顧而要求父母放棄自己的事情去做保母?或是父母期待已有自己小家庭的子女無論多忙都要有召即來,這就是一種情緒勒索。對於成年子女,當然父母不能予取予求,而是要把握分際;而對於年長的父母,子女則要有智慧,學著滿足他們的情緒需求,但不要陷入被情緒勒索的循環。

同理與口說好話是最有效的方法,回到我的學生接到媽媽要他立刻坐火車直接回家幫忙找小爬蟲寵物這事。媽媽其實是擔心被託管小爬蟲的主人-兒子和媳婦責怪。所以我跟學生說,先告訴媽媽,已跟弟弟說了,丟失了不要緊的。首要安媽媽的心(情緒),再找個合適的理由跟媽媽說為什麼今天無法趕過去?重點是清楚告訴他,何時會回去? 讓老人家有個盼頭。說到理由,要有智慧的找對方可以接受的理由,白色謊言比爭辯道理行得通。尤其與長輩(父母)對話,不要頂嘴,更切忌說教說理,因為無效、無效、無效!老人也是要哄的,一般是比小孩好哄些,因為父母總是愛孩子的。

家庭關係是一個課題,可能不容易,但是,職場的工作也不容易啊!把它當作一份工作,就像自己的專業工作一樣的,也需要4年大學的專業學習,再加見習、實習----,若真能投入相等的付出,應該也會有相對的回饋吧!要相處一輩子的事,值得好好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