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小小孩的品格教育之七—友善

人常說:伸手不打笑臉人,的確是。
一個友善的人,即使把事情搞砸了,別人也不忍苛責。
相反的,有好心、做好事,卻口吐惡語,滿是抱怨、指責,
如此只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願意消受那嗟來之食。

態度比高度、深度更為重要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要培育孩子眾多能力當中,
無疑的人際能力是重要的一環。

人際能力的第一課當然是打招呼,
打招呼看似小事一樁卻有大學問。
成人世界中,稱謂、握手、擁抱等繁文縟節對孩子太複雜,
孩子的重點學習其實很簡單,就是友善的微笑。

友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
卻絕對無法像學「老師好、阿姨好」那樣容易學習。
而非常現實的,打招呼成功與否?
不包含會不會說「阿姨好」,
而是有沒有友善的微笑?

友善的人,不必嘴說,對方已經感受到他的善意,
就是成了一個成功的照面,
勝過說出正確的稱謂和擁抱、握手等儀式。

所以父母不該把焦點放在如何打招呼?學稱謂……等。
而該建立友善的氣氛,
如看到阿姨就和孩子說:「這是黃阿姨,媽媽的好朋友。
(牽起阿姨的手,讓孩子看到媽媽和阿姨很親)」,
「你的小熊就是黃阿姨送你的,黃阿姨在你小時候常常抱你呢!」
牽起對方和孩子之間友善的線,
「阿姨今天特地來看你是不是長高了?」再增強對方對孩子的善意,以激勵孩子友善的對等回應。
最後反問孩子;「你是不是要把你長高的照片借給阿姨看啊?」搭起孩子友善表達的橋樑。
如此成功營造了友善氣氛,使孩子也學會友善回應,
就算不會正確地說出打招呼字眼兒,又有何妨呢?

友善有幾個剋星,父母本身也要自己注意。
一、不追求完美、不挑剔。
二、不急躁、不能有壓力。
三、不過份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輕忽別人的需要。

友善的品格教育順序是這樣的:
先求培養友善的特質,
然後經營友善的環境,
最後才有友善的互動,
有互動,打招呼就不難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