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一個人的特質或個性,先天氣質是無法跳過的一部份。先天氣值不只是活動量大小,連遇事是正面接受或消極退縮,大體上是容易焦慮或容易開心等種種特質,在嬰幼兒時期就可看出個端倪。
這樣說來,似乎樂觀與悲觀是天生遺傳所決定的,其實不然,樂觀與悲觀是一種處事的態度,經由學習而來的。例如一個先天氣質容易焦慮的孩子,雖然哭點低、笑點高(換句話說:愛哭不愛笑),但是經由後天良好的學習,他卻能以樂觀的態度而克服自己先天個性上的焦慮和退縮。
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處事樂觀的態度呢?
可從幾個方向來做:
一, 讓孩子接觸好人,經歷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雖是事實,卻絕不適合說給小孩聽,相反的,我們卻要刻意的讓他聽到的碰到的都是好人好事。
例如有的鄰居很小氣, 我們每次送他夠一家人吃的一鍋湯或一個大蛋糕,他雖然有錢,回禮卻只有幾顆糖。這時父母萬萬不可在孩子面前做不好的批評,反而要向孩子說:看阿姨好愛你啊! 特 別買糖果給你吃------。
二,碰到問題,善解包容:
當孩子向你抱怨玩具被搶、或被人推倒-----時,父母不要馬上出面解決,先和他討論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引導孩子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然後敎他如何和對方溝通。如: 你很喜歡我的玩具嗎? 那我可以借你十分鐘。以及不要站在交通要道上,免得很容易被要經過的人撞到等等。
三,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錯過了一班火車,趕不上回娘家吃晚飯了。告訴孩子:外公會很生氣,不過沒關係,明天他就不生氣了。我們去買個蛋糕讓他消消氣;
發燒兩天還沒退,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很不舒服,不過醫生一定會想出辦法的,發燒就是天使說還要多休息、多喝水;
摩托車在趕上學的路上拋錨了,告訴孩子: 哇! 摩托車在抗議了,那我們先打電話給老師請假,再想想看該怎麼辦!
簡單來說,孩子是從父母樂觀處事的態度中學習樂觀的,所謂樂觀就是以樂天的角度觀看事情。希望孩子樂觀,父母就不能遇事抱怨,又時時都緊張兮兮的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