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品格教育16 所謂家教--公德心


 一兩歲的孩子,只知道找媽媽找爸爸,餓了要吃、睏了要睡,哪裡懂得什麼叫做公德心!
再怎麼用簡單的辭彙解釋也沒有辦法讓小娃兒了解公德心這詞的意義吧?
不過若有心觀察幾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小孩,我們可看到孩子有很多共同的特質,不因背景不同而有異,如都以媽媽(主要照顧者)為生活中心,注意力短暫,像小鸚鵡一樣重複成人的尾音-----等等。
但是,也很容易就發現不同背景孩子在公德心上的表現卻是大有不同。
比如說: 有的孩子隨地丟垃圾,有的卻是拾起地上的垃圾丟進垃圾桶
有的在公共場所跑來奔去,如入無人之境,有的則靜靜的待在父母身旁排隊等候
有的在公共廁所扯下一堆衛生紙玩耍,有的在使用擦所紙後,還會順手擦擦流理台-------
這種種在成人世界以有無公德心來做判斷的行為,
在孩子的世界是另一把尺---生活教育。
    
簡單來說,生活教育做得好的家庭,
家教好的孩子長大了就有公德心;反之,則沒有。
我們在幼兒園裏教孩子飯後使用餐巾紙擦完嘴後,翻個面就可用來擦桌子;
我們還敎他等車、等電梯、等上廁所都要排隊;
在室內不奔跑不吵鬧等等,這就是公德心的教導啊。
    
社會風氣當然對公德心的高低有極大的影響,
在崇尚金權、道德敗壞的氛圍中,成人都深受影響,孩子自然也無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有遠見、有智慧的父母會盡量替孩子排除負面的影響,
如縮小生活圈,和道德感高的家庭交往,
少看電視,多接觸大自然和良好書籍,
帶孩子一起做志工------等等,
增加孩子碰到好人好事的機會-----`
只要父母用心,就不怕孩子變成自私自利的小霸王。
    
公德心的表現其實是一個社會文明的指標,
要觀察社會文明的程度,
最簡單的觀察就是看公共場合中跟在父母身旁的小小孩,
小孩懂不懂得節制
父母(或環境)有沒有為孩子準備屬於他們可以做的事?

公德心是一個互動的模式行為,
團體中有愛、有尊重,就有公德心,
團體中若只有爭競和利益,就不可能有公德心。
所以,簡單!
父母們的努力方向就是建立充滿愛的環境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