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人人皆知做事要成功,分工合作與各司其職是必要條件。但奇怪的是,在家庭中卻有很多家中的大人物(如先生與太太;婆婆與媳婦),既不分工也不合作,並且常抱怨對方不司其職又不肯幫忙。
比如說,雙新家族的父與母白天都在上班,下班回家後,卻是丈夫翹二郎腿,妻子進廚房。為什麼先生下班就可以休息,但太太卻是下班後上另一種班(家庭管理的班)?;而另一個不同但也是常見的例子是先生出門工作,太太在家做「家管」,理論上,一人一份工、一份職,但太太可不這麼想,先生回來了,她就期望先生來拖地、照顧小孩,因為她做一天已經很累了,但是難道先生在外工作面工作就不累嗎?
所以夫妻兩方都應先建立起一個共同認知,那就是「家管」即「家庭管理」也是一份工作。視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可以釐清這份工作要由誰來做,或由哪些人共同做?一人做時,因為工時長,其他人要如何給予必要的協助;多人做時要如何分工?先生做什麼?太太做什麼?婆婆負責什麼?……等等。若透過家庭會議把職責的劃分越清楚,家庭的衝突和彼此間的誤解、埋怨就能減到最低,就不會有丈夫嫌妻子不事生產,妻子怪先生總不幫忙的怨懟了。
就以太太在家當家庭主婦為例,如果夫妻雙方的共同認知是先生外出上班加通勤是10-12小時,太太是在家家管16小時,則睡覺的8小時應是兩人共同負責家管的時間。於是在睡覺時間,家中有狀況,如小孩哭鬧,就應討論出是一人負責看一天,還是一人負責看上半夜,一人負責看下半夜。
太太家管的16小時比先生外面上班多了6-8小時,扣掉孩子午睡休息的3小時,還是多辛苦了3-5小時,其實是很累人的。所以是不是先生在下班後,能找出時間讓太太喘口氣,如好好洗個熱水澡或不被打擾的看份報紙等。
如此說清楚了工作時間與職責,太太就不應老是埋怨先生不幫忙,倒是應有自覺,家管〈家中的事〉是太太的事,先生在外打拼密集的工作8-10小時已經很累,回到家就要讓他放鬆,也告誡孩子不要吵鬧,讓爸爸好好休息,需要先生幫忙時客氣的請求:「老公,可不可以請你幫一個忙…….」先生若幫忙,就要大力的感謝他:「真是太謝謝你了,…….」如此家庭氣氛好,就會造成一個善的循環。
再以兩人都出外工作,孩子託老人家照顧為例: 老人家負責的是家管的工作,所以年輕夫妻回到家後要輪流照顧小孩,好使老人家可喘口氣(因如前段所言,家管的工時過長),而睡覺時間則可由家中的四個成人(年輕父母與祖父母)輪流負責。分工應具體指明時間與內容,如週一三五洗碗由爸爸負責,餵奶由婆婆承擔等。
埋怨是成不了事的,得就事論事,現在就把雙方的工時、工作內容攤明出來,好好討論一下家庭大事要如何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