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孩子的觀點來看,
獨生子女最難教,因他們既是老大又是老么,
所以可能又跋扈又驕縱;
兩個孩子也不好帶,一個是老大,一個是老么,
老大凡事自我,想掌控;老么卻最滑溜,不受管束。
若家中有第三個小孩則情形就好多了,3個成為多數,
凡事有商量討論的空間,表決才能成為可行的方法(2個以下無法表決)!
當然生了3個以上的孩子,每添1個就為家庭生一份力量的機會。孩子多,排行出來,雖然各有各的個性,但從小必學的功課就是團結與分工。
所以在大家庭長大的孩子進入職場後,適應力當然優於從小被萬般呵護的獨生子女。
但社會上普遍的認知是沒有錢不敢生孩子,
但其實以前的時代,我們的上兩代、上三代那時候的人普遍比現在還窮,日子也不如現在好過,
為什麼他們還是要多生?而我們卻不敢生呢?
關鍵點就是孝順的方向180度大轉向了,以前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孝順的力量,所以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希望。
但現在的父母在孩子沒生下來以前就打定主意要把孩子當皇帝來伺奉,甘願做「孝子」,自然而然養不起2個以上的皇帝。
這樣錯誤的認知不知從何而生?
但眾口鑠金,大家都認為沒錢當然不能生養孩子。
沒錢是不是養不好孩子這議題當然值得討論,
但是我們倒是可以確定有錢不見得買得到孩子和家庭的幸福。如果從現今社會上選拔出來100位自認為幸福而成功的人,再去追蹤他們的童年和成長經歷,
以常識就可推知結果:幸福和錢絕無正比關係!
而且任人都知道幸福的泉源其實是「愛」,而愛與錢無關!
所以我鼓勵年輕的父母若要比古人聰明,
就應無論如何在不寬裕的經濟條件下,創造出愛的環境,
使自己也可以效法古人生養眾多。
第一要打破的迷思是孩子的舒適環境不是豪宅大車:
只要有家人的愛與歡笑,8個人擠在一個小房間的家,4人塞一輛摩托車的日子,就是孩子日後回想最甜蜜美好的童年;
相反的,父母日夜工作辛苦賺錢終於達到了買車買房的目標,卻彌補不了父母在童年缺席又沒有兄弟姐妹作伴的孤單傷口 。
第二個迷思是學才藝:
最好的育兒寶典就是嬰兒期餵母奶,幼兒期吃媽媽煮的菜,
小學以後快樂上學去,讓孩子所有的學習都在學校內完成,
回到家裡就是幫忙做家事、和兄弟姊妹玩,從家庭生活中學習社會知識。
千萬別讓孩子掉入下課後坐專車進入才藝班,
吃飯在車上解決的監獄式童年。
生幾個孩子最好呢?
若把孩子當皇帝就應問皇帝,皇帝念書也要書僮作伴,
可知孤單的童年其實不好過,
多生幾個孩子讓他們在家就有伴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