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嚴父慈母?嚴母慈父?

傳統嚴父慈母的角色因為社會型態、家庭型態的改變,似乎有大逆轉的跡象,現在我們常看到年輕媽媽很嚴格的要求孩子,而爸爸在旁緩頰。
家庭中,到底誰該扮黑臉?再深一層的思考,教育孩子難道一定得要有一人扮白臉?一人扮黑臉嗎?如果父與母的個性都是溫和的或恰巧都是脾氣暴躁的呢?
我認識兩個家庭,其中之一的父與母都溫和而有耐心,孩子們像吃定父母似的,各有各的立場與堅持。
每次團體活動時,他們家的小孩總有一個或兩個會耍點小脾氣,父或母的其中之ㄧ則耐心的在旁哄著,勸著,於是無法「快速整軍完畢」;
而另外有一個兇爸爸的家庭則大為不同,只要爸爸一出聲,孩子立刻「起立成軍,準備待命」。
單看一、兩個事件,當然是軟父母被硬小孩打敗了,
但把時間拉長來看,似乎有兇爸爸家庭的孩子也有難管教之處,而軟父母家庭的小硬孩其實也越來越懂事。

所以重點不是父嚴母嚴比較好,還是父慈母慈比較好?
而是在管教上鬆緊的拿捏與一致性。
也就是說父母對何時?何事?該如何管教的標準應先有共識,不必執著要誰扮黑或白臉,
只要依著父與母原有的個性做清楚的表達即可。
以飯後不吃糖一事為例:
爸爸的個性拘謹、嚴肅,可能只會說:「現在不可以吃糖。」而媽嗎溫柔活潑,則多說兩句:「啊!我知道你好想吃呵!不要哭了,等一下吃完飯,我們多吃兩顆糖就好了,這樣想就開心多了,是不是?」

教養孩子最怕標準不一,同一個吃糖的例子,
爸爸看到孩子拿糖,氣得一邊罵一邊把糖丟掉。
媽媽卻把糖撿起來安撫說:「不哭、不哭、不哭了就可以吃了。」甚至還有奶奶乾脆把孩子拉進房裡,另外給孩子一包糖,讓他吃得過癮!

除了標準一致,溫和的堅持使前後一致也很重要。
有的家庭平日作息正常,但到週末,父母卻帶頭晚睡晚起。
若有旅行更是毫無規範,糖隨便吃,電視隨便看!
無怪乎開學後怎麼樣也無法收心。

不過若老是把弦繃的緊緊的,毫無彈性也會造成疲乏失能。
父母應該要掌握得宜,平時不應太緊,假日也不宜太鬆。
假日可排不同的活動,但以不影響正常作息為原則,
頂多比平日晚1到2個小時睡覺或起床。

至於規矩是一種習慣,
以吃飯、刷牙為例,當然不可能假日就只吃零嘴也不刷牙! 
正如可以喝酒慶祝,但是絕不能酒後開車一樣。

教養規範可以因材施教,但不能朝令夕改、多種版本,
弄得孩子無所適從,自然失了分寸,亂了規矩。

總之,誰嚴誰慈都好,重要的是表達的訊息要一致。
若能如此,那不論是嚴父慈母、嚴母慈父、
嚴父嚴母或慈父慈母的家庭都能教養出有節有度的好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