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333最完美?

333最完美?
記得50年代家庭計畫的口號是333,也就是結婚3年生第一個孩子,以後每隔3年添一個,共生了3個就「嘟嘟好」。以現在人的角度來想,這當然不適用,不過部分原則是值得思考的。如結婚前2年是磨合期,等雙方都有個適應後,再迎接懷孕、生子的挑戰,自然對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而母親產後需要休養生息,整個家庭隨著小嬰兒的加入都必須重新調整心態與作息,所以老二若太快來報到,確實會讓年輕父母應付不來,而衍生其他問題……。
但到底如何規劃孩子出生的間距有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如果沒有親人的支持幫助,當事人(父母)的情緒成熟度絕對是必須納入考量的因素。若單純就教育和生理的觀點來看,一些數字倒是可以作為參考:第一,孩子在滿1歲之前,母奶是他重要的食物來源,也就是說,母親最好為嬰兒哺餵母乳至最少滿一歲。所以一年之內不適合懷第2胎,幸好因哺乳的關係也不易受孕。這樣算來,兩個孩子的出生間距就至少是一年10個月為宜。其次,排行會造成效應,老大、老二、老三……都各自有其不同的特質,如老大負責但依賴;老二活潑有個性;老三滑溜但人緣好等。而沒有排行的獨生子女更是有其共同的樣貌,一般人以為家中唯一的孩子就是獨生子女,其實出生間距超過4年以上的,不論老大、老二、老三都以獨生子女論。比如一個家庭每隔6年生一個,共有3個孩子,那這3個各差6歲的老大、老二、老三就都是獨生子女的特性,而失去了原來的排行效應。那是因為他們在各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兄弟姊妹因年齡相差大,並不會成為共同的學習經驗的夥伴。獨生子女有其優點,一般而言他們因被照顧得較周全,智能更得以充分發展。但他對他人的同理或配合也相對弱些。所以若不想養育一個以上的獨生子女,出生間距就不應超過四年。
有一個說法是,父母若重視孩子個別的能力(IQ),則出生間距要大一些;若注重孩子的團體合作能力(EQ),則出生間距要小些。當然這是不精準的推論,因為不僅個別差異會很大,另外,其實父母的態度才是關鍵,有很多獨生子女的IQ、EQ極佳;卻也有一家6口,孩子都是脾氣火爆的。所以,話說從頭,到底孩子間隔幾年再生?最要考慮的還是愛,父母有多少能量給出沒有負擔的愛,就是決定可不可以迎接新生命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