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秩序

有人不覺得秩序是一件重要的事,把它歸類為那是個性的不同,無所謂好壞。
有人大剌剌、有人嚴謹,有人嚴肅規矩、有人放鬆散漫,所以我們應學習欣賞不同人的不同特性……。
這樣的說法看似成理,不過,若我們所看到秩序的反面是失序,生活失序的結果是混亂,身體失序的結果是生病,公司失序的結果是走向失敗……。
我想應不會有人想成為秩序的那一端,
所以秩序,還是一個人的必要品格,物(管理)的必要品質

人類的第一步秩序的表現就是作息規律正常,
定時吃、定時睡,不僅定時,還應定量。如不暴飲暴食,不睡過多或睡過少。
如果入能定時、定量,那自然出也會定時定量,
所以規律作息的人不僅吃的正常,大小便正常,工作的表現也會相當穩定,因為他不會時而特別疲累,時而又精力旺盛得像發洩不完似的。

父母是不需特別教導孩子如何作息規律的,原因很簡單,孩子跟著父母生活,父母規律了,孩子自然規律。
於是我們並不贊成為了帶孩子去旅行、上才藝課、參加遊行……等活動,而打亂了孩子平日的作息。
倒不是只能維持一成不變的日子,而是孩子該吃該睡的時間,最好不要改變太大。
          
另外,住家環境的穩定也是一種秩序,最幸福的小孩就是十歲以前都在同一個環境中長大,人一樣、物一樣、商店一樣、學校一樣,連電線桿路燈等換了樣子,孩子都能很快發現,社區有幾條狗、幾隻貓,他也數得出來。
環境中的一切都在孩子的掌握中,這無形中就培養了自信與安全感。
如果現實條件不允許,一定要搬來搬去,那搬家時,一定要帶著孩子的舊東西,越多越好,杯子、枕頭、毛巾……等等小東西都不要丟棄。
有的父母認為,有錢再買新的就好了,其實不然。任何新的都有適應上的挑戰,新的不是舊的,沒有舊的味道,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千萬不要低估孩子對人事物的情感,而強要他接受那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新的」
          
秩序不是整齊,不是合乎尺寸,而是內在品格,是穩定、篤定,能掌握的感覺,因為能掌握就能有自信。
這樣的品格要從嬰兒時期,一點一滴慢慢培養出來,
沒有時間的累積絕對成不了秩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