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家庭主夫v.s.家庭主婦

                  理論上,完美的家庭運作當然是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又因為母親要哺餵母乳的關係,順理成章的就由母親主內,父親主外了。但以實際面來看,現在的家庭形式多元,社會資源豐富,女性的就業能力與就業機會也不小於男性,母乳還可以用低溫宅即便送達,所以確實沒有理由一定要遵循上一代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也就是說,婦女們大可不必掙扎於婚後是要當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倒是男性朋友們也可以思考自己適不適合當家庭主夫?
        
                 首先,年輕父母應先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在小孩出生後,如果父母雙方都還要繼續維持全時的工作,那除非有幫手,不然小家庭是很辛苦的。最理想烏托邦的作法是在孩子上小學三年級以前,夫妻中有一方辭去工作或減輕工作的時間與責任,以完全能配合孩子和家庭的需求為主。一個家庭的家事或統稱家庭管理工作,看似沒有份量,其實不比任何一份全職工作簡單,並要複雜許多。所以若沒有一個人專職的來做,被犧牲的就是家庭的每個成員,自然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最仰賴家庭灌溉的小孩子囉!
        
                  所以,重要的前提是家庭一定要有一個人做家管,至於家管是男性或女性? 在這個兩性平權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可以客觀的把兩人的對內、對外條件都一一條列出來,再比較其中的優勝劣幣,最後還應給雀屏中選的主夫或主婦一段試用期。對內條件指個人特質適不適何當家管,舉例來說,性子慢的比性急的合適,愛烹調的比不愛烹調的人合適等;對外條件則是指以兩人目前的工作來評估,待遇、穩定性、長遠性等等都應是考量的重點。
        
                  從雙薪到單薪,家裡收入減少,勢必有很多事要調整,有些調整很明顯的是家庭成員受益,比如為節省費用,所以外食減少,盡量在家裡吃;有些卻是短期看不到利益還要受苦的,如要賣房子以租小公寓,或搬回去和父母同住等,但以教育眼光來看,讓孩子小的時候物質匱乏其實是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的。
        
                 當然,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父母可以調整作法,主夫或主婦可以找一些不影響家庭的兼差工作。我個人覺得,最困難的是三歲以前和小學低年級這5年,孩子唸幼園時是整天,父母其實可以恢復雙薪工作。整個來說,大家都明白,賺錢是為養家的道理,若卻又為了賺錢養家  傷害家庭,豈不諷刺?
        
               加油啊! 新手爸爸與媽媽們, 你們的努力,幾年後就在孩子的笑容中收成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