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獨立自主的行動能力,所以父母是他的主宰者,父母去那兒,他只能被動地跟者去那兒。有的媽媽愛逛百貨公司,百貨公司的櫥窗就成了孩子探索的標的;有的媽媽愛上傳統市場,市場的叫賣聲就是孩子回味童年時最熟悉的記憶。但如果孩子可以選擇他最愛去的地方,當然每個孩子都會選擇到公園玩沙或溜滑梯、盪鞦韆-------,其實孩子喜歡公園不只是我們看到的(好玩)這個原因,因為百貨公司也有好玩的遊具,傳統市場也會擺些搖搖車之類的玩具,但為什麼公園永遠是孩子的首選呢?
公園在都市發展設計中被形容為肺,在都市裡生活的人要靠它來呼吸,人若沒有了呼吸就沒有了生命,所以公園不應只是孩子的最愛,它對成人也很重要,只是成人常把事情重要的優先順序弄錯了而不自知。我們都應向小小孩學習,每天都要去公園玩,是的,每天都要接觸土地和樹木,人的生命來源原是大地,所以我們每天都應親近大自然。
在公園裡,孩子可以盡情奔跑,幫助他的大小肌肉發展,練習他的身體協調和平衡;他可以摔跤、漏失很多接不到的球(不必害怕球會打破家中擺設)、抓不到會飛的蝴蝶,這些經驗都培養他的挫折忍受力;他可以玩得滿手、滿身沙、還玩水玩得一身濕,這些使他的情緒有很好的抒發;公園裡的各類遊具培養他不同的運動技能,最重要的是有一大堆相仿年紀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和人的互動中,他學習到了溝通的方法,而使社會行為有正向的發展。
公園不只是孩子多元學習的自然教室,也是爸爸媽媽交換育兒心得的情報中心。從觀察不同孩子的行為中,父母可以更加瞭解自己教養孩子的盲點。一般而言,會每天帶孩子來公園玩的有兩種族群,其一是高社經背景,由外勞當保母;另一種則是重視孩子教育,父或母其中之一放棄工作全心教養孩子,並以孩子的利益為最大優先考量者。每天帶孩子到公園玩和常帶孩子上百貨公司或看股票的是兩種不太相同的族群,養出來的孩子也自不相同。只是不同,和好壞、成就無關,但接觸大自然絕對是必要的生活元素,爸爸媽媽再忙,都應回應自己和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
在學前教育的課程設計中,孩子的每日作息,必有上下午各一個時段讓孩子在戶外大地綠樹間自由的活動,那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和孩子的吃與睡一樣重要,也可以說,孩子的成長要吃得好、睡得好、和玩的好! 而公園是最好的玩的環境。
我們小時候最好了,沒友百貨公司、沒有塑膠和電子的玩具、沒有公園、沒有遊樂場,完全在大自然之中,打赤腳奔跑、跳繩、跳房子、躲迷藏、爬樹、撈魚、撈蝦、抓泥鰍...晚上在星光月光下乘涼、聽故事,沒有電視、甚至沒有收音機,一本故事書讀了又讀,唯一的玩具是自己做的布娃娃,或者用紙剪的娃娃,給她設計很多不同款式的衣服,那是學六年級時很多人瘋玩的遊戲,那個原始的童年多麼美好啊,小孩自己玩,大人完全不用操心。
回覆刪除我也有一堆紙剪的娃娃!
回覆刪除哈哈!看來你和我這老太婆年紀相差不遠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