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是離開某地之前一定要穿戴好的東西;鞋子是孩子離開成人懷抱後,要自己獨立行動的工具之一。大部分的時候,穿上鞋子就代表可以出門玩耍囉;-----所以鞋子對孩子來說,有很多正面的連結,孩子多數會想要自己穿上它,好去赴下一場時空美好的約會。比如到公園玩、去買冰淇淋、上學校、到外婆家等。
但是,成人常常把行程排得太滿,沒有為孩子留下好整以暇的穿鞋時間,以致在那兩個行程的轉接時間,本來是可以和孩子先挑一雙合適的鞋,一邊聊聊下一段時間預備要做的事,再讓孩子自己從容地穿上她喜歡的鞋子,才開開心心的出發。然而因時間的壓縮,這些都被跳過不說,卻還添上催促,甚至責罵,最後讓孩子拎著鞋子,成人再抱起孩子上路。迫使孩子從一個邁向獨立的小紳士小淑女,倒退為被罵成需仰賴成人的小嬰兒。
穿鞋子是有學問的! 看怎麼被穿上,就可窺知主人的生活狀態。
孩子也自然地對鞋子有一定的敏感度,比如一歲多一點的孩子,就能分辨出眾鞋子各屬於家中的哪一個人? 如果我們曾經教他把鞋子歸位,大部分的孩子還能記住不同鞋子應擺放的不同位置。如果我們把室內鞋擺在爸爸的鞋子的位置,孩子會把它擺回正確位置。
不過,這可不表示孩子也能正確無誤地分出左右腳的鞋子,分出左右是另一個認知概念,通常要到八歲才能成熟。所以雖然孩子很少穿錯別人的鞋子,但穿錯左右腳卻是常見的事。
鞋子合腳與否影響行走的肌肉運用,長期不當的肌肉使力難免會有不好的發展傾向。所以,我個人覺得,不一定要穿鞋,但穿鞋就要穿合適的鞋。其實,小小孩雖不會表達鞋子是不是合腳舒適,但成人其實可以輕易地從觀差中得知,看看他走起路來有無異樣?鞋子會不會鬆脫?孩子是不是穿不住那雙鞋子?老把它脫掉?好鞋子比好衣服重要多了,鞋也不需多,就為孩子買兩雙好鞋,換著穿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