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自己的意識,餓了、渴了、累了,只管哭,
看了喜歡有趣的東西,只管伸手抓來,
甚麼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媽媽不在,現在沒有奶;
爸爸還在忙,馬上就可以回家睡覺了,
等等充分理由當然都是對牛彈琴。
究其原因就是發展是從本我開始的,
約在一歲半後,孩子才慢慢建立自己和別人是不同個體而會有不同想法和需求的界線。
很奇妙的,這界線的建立常是由所有權的歸屬而學習來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小小孩和媽媽出門,
他常扮演媽媽的包包的守護者。他不讓別人拿媽媽的包包,
當要離開一個地方時,他總忠心的記得要把媽媽的包包帶著。
更絕的是他想回家,媽媽卻還在和旁人講話時,他就會自顧兒拿起媽媽的包,宣告(要走囉!)
所以,這時候他的社會行為已跨了一大步,
能清楚分辨你、我、他是不同個體,
所以有不同的家、不同的物、------等等和很多的不同。
所以我們要尊重那不同。
第一步的學習就是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
要借用時,需經過別人的同意,
就像別人不可以拿媽媽的包包一樣。
他常扮演媽媽的包包的守護者。他不讓別人拿媽媽的包包,
當要離開一個地方時,他總忠心的記得要把媽媽的包包帶著。
更絕的是他想回家,媽媽卻還在和旁人講話時,他就會自顧兒拿起媽媽的包,宣告(要走囉!)
所以,這時候他的社會行為已跨了一大步,
能清楚分辨你、我、他是不同個體,
所以有不同的家、不同的物、------等等和很多的不同。
所以我們要尊重那不同。
第一步的學習就是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
要借用時,需經過別人的同意,
就像別人不可以拿媽媽的包包一樣。
我們當然也要幫孩子準備一個他自己的包包,
甚至不只一個,他可以有放蠟筆的小包包、放碗和湯匙的包包、放奶瓶、水杯、尿布和備用衣服的後背包等。
讓孩子自己背自己的包包,教導他出門時要檢查包包,有沒有帶齊該帶的物品。
回家時,要把包包歸回正確的位置。
甚至不只一個,他可以有放蠟筆的小包包、放碗和湯匙的包包、放奶瓶、水杯、尿布和備用衣服的後背包等。
讓孩子自己背自己的包包,教導他出門時要檢查包包,有沒有帶齊該帶的物品。
回家時,要把包包歸回正確的位置。
如果孩子要求帶一樣他喜歡的玩具,我會事先和他討論,當別人也很想玩他的玩具時,他要怎麼辦?
經過討論,我鼓勵孩子多帶一樣東西或多一份食物預備著,
碰到朋友或合適的對象就可以分享。
我也要求孩子帶一到兩個空環保塑膠袋,在車上或其他沒有垃圾桶的地方,可以把垃圾放進自備的袋子裏,回家時再丟進垃圾桶。
經過討論,我鼓勵孩子多帶一樣東西或多一份食物預備著,
碰到朋友或合適的對象就可以分享。
我也要求孩子帶一到兩個空環保塑膠袋,在車上或其他沒有垃圾桶的地方,可以把垃圾放進自備的袋子裏,回家時再丟進垃圾桶。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的包包永遠有一本書和蠟筆、紙,
而媽媽的包包有更多的紙和書,甚至玩具,
這些東西是幫助父母可以完成許多待辦事項的利器。
因為我們為孩子預備了他可以做的事,我們自己才能清靜的做事。孩子搞定了,事情才能搞定,
所以媽媽包包的內容物,
是決定事情可不可以順利成功的關鍵。
而媽媽的包包有更多的紙和書,甚至玩具,
這些東西是幫助父母可以完成許多待辦事項的利器。
因為我們為孩子預備了他可以做的事,我們自己才能清靜的做事。孩子搞定了,事情才能搞定,
所以媽媽包包的內容物,
是決定事情可不可以順利成功的關鍵。
包包的牌子、式樣、顏色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思考:
今天該裝甚麼東西進去才能讓母子都順利並快樂!
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思考:
今天該裝甚麼東西進去才能讓母子都順利並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