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在7樓停下,有個約莫8歲的孩子在外面卻不進來,
說;我只是想和你道聲早安。聽了不禁啞然。
或者是玩電梯?或者是先為家人按電梯,但是家人沒趕上來----
總而言之,這孩子沒有不好意思的感覺,
卻俏皮的如此為自己解圍。其實還真的蠻可愛!
卻俏皮的如此為自己解圍。其實還真的蠻可愛!
另一個和電梯有關的事件是發生在地下二樓停車場,
我和一對父母及他們約五歲的孩子同坐電梯。
出了電梯,父母往右走,孩子吵著要往左走,
他老大不高興的振振有詞:走左邊才離停車地方比較近啊!
爸爸媽媽安撫他:兩邊是差不多的距離,
但孩子可堅持了,毫不含糊邏輯清楚的說明,
為什麼左邊比較近,而語中盡是責怪!
一個是嘻皮笑臉,
一個是頗有慍容,
這兩個孩子的共同點是頭腦清明、表達清楚,
我知道他們的父母都不好當。
但其實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孩子的父母是重視教育的,
也一定費了不少心思教養孩子。
孩子是知書的,達理嗎?值得討論。
無疑孩子是懂得道理的,
不過這樣的表現卻好像不能用知書達禮來形容,
那要怎麼形容呢?-------,
不過這樣的表現卻好像不能用知書達禮來形容,
那要怎麼形容呢?-------,
難啊!------可以說很聰明!很會講話!
很聰明很會講話不好嗎?當然不是!
但就覺得不是我們原來期望孩子的好樣兒。
我沒去查看有沒有相關的研究,
但這三四十年來,我喜歡觀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發現父母越會說,孩子就越會辯。
木訥少言的父母才教得出實心忠厚的孩子?
所以,我建議父母在家中要多論情、少說理。
以老二搶老大的玩具為例:
若說理是:
「你是哥哥,應該要讓妹妹,哥哥要有哥哥的樣子----」;
「你不可以搶哥哥的東西,搶是不對的,你可以問哥哥願不願意借你?-----」
若論情是:
「弟弟把你的玩具拿走了,我知道你既生氣又傷心。弟弟很想要玩所有你的東西,他覺得哥哥的東西都是最棒的,他還沒有學習到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你覺得我們要怎麼幫助他呢?」
「你喜歡哥哥的玩具,忘記問哥哥了嗎?哥哥不讓你玩,你很傷心是不是?那該怎麼辦呢?媽媽看到你傷心也很難過,不過哥哥生氣,媽媽也很難過。」
再問兄妹:「玩具讓我們都不開心了,是不是要請爸爸以後不要買玩具呢?」
其實有很多情形是說情論理都不需要的:
如挑食、愛吃零食、不收玩具、平板遊戲玩不停-----等等。
這些問題都不是論理說情就可以解決的,
可謂多說無益,不如不說,
倒要研究研究如何溫和的執行常規學習,
而不是說乏了,卻讓孩子聽著聽著,就伶牙俐齒起來了。
我覺得孩子如果有善心善念,
會不會表達自己就相對不重要了。
何況世間的道理總是可以兩面看,說不清的,少說無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