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給弟弟妹妹的信 和爸爸媽媽的原型關係

 從小,我必須努力表現,
功課要保持前三名,要聽話、要做家事、要照顧弟弟妹妹,
哪一部分沒做好,要不被罵要不被打。
弟弟是家中唯一男孩,被偏愛自是正常,
但相對於妹妹的不念書、忤逆態度----卻還是受寵,
使我常抗議不公平-----
後來我做家庭重塑,理解到:其實父母並沒有因為偏心而少愛了我,他們一直愛我並負起做父母的責任。
    
長大後,我做了一個決定:父母對我的態度是他們的選擇,
而我對父母的孝順是我的選擇,
孝順與不孝順和父母對我好與不好無關。
如此決定後,事情就變得簡單,
我心裡不嘀咕,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就越來越好。
    
不過現在有新挑戰,
他們的身體狀況日趨益下,心情不好,
思考因情緒變化反覆變化。
如媽媽住三樓時,抱怨三樓房間小,衣櫃不好用。
最近說要換二樓,說三樓的床墊她不喜歡,但她喜歡我原擺在一樓的沙發床,於是一天之內就請弟阿把她的東西全搬到二樓,我想也可能是我們都轉住二樓的緣故。
沒想到,她後來說是我決定的,請她搬到二樓?
     
爸爸最近則是不時對我發火,
如心疼弟弟接送他去針灸,就說:你們家都沒人可以接送了嗎?
那天送他到醫院急診,我回家時,說:把我丟在醫院不管。
昨天早上下樓吃早餐,我和他打招呼,他劈頭就罵:你終於想到我了?!

 當然,我們照顧爸媽有太多沒做好的部分,
如原來設計給爸爸媽媽的三樓孝親層,我後來才發現爸爸房的浴室太小,媽媽房的房間太小。
於是和堂元商量把四樓給爸爸,把三樓琴房給媽媽,
我們把公共書房和琴房合併。
最先的設計是爸爸媽媽有自己的廚房兼客廳在西邊,
西邊房大給爸爸和佣人。
東邊則按媽媽想法做和室,外面是琴房。

就像蓋房子,多有疏漏與錯誤一樣,照顧爸媽也是一樣。
郎枒榜中梅長蘇說皇帝因為不疼愛靖王,所以苦差丟給他時不需多慮。昨日一幕看到皇帝對靖王說翻臉就翻臉,
我就更理解了為什麼我照顧起爸爸媽媽會動則得咎,這就是我和他們的關係的原型。
你們做1分,他們心疼3分,
但他們期待我做10分,所以我做7分,他們還不滿3分呢!


我和你們分享這些是給你們打個底,
爸爸媽媽心情不好不假。我不會改變我一向的態度,
但這些大小不順他們心意的事只會有增無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