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裡最常被引用的一段應就是: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此第一句,點出父母不能只養不教,卻沒有說該怎麼教? 不過第2句倒是清楚的要老師應嚴格管教。作者是不是認為教養之責由父母唱白臉,老師扮黑臉呢?
論語裡有一段公案很耐人尋味,那是講曾子的故事,曾子被父親打昏了過去,醒來第一件事卻是怕父母擔心,於是趕快在父母房間得隔壁彈琴,心想父母若聽到琴聲便可知自己無恙了。結果孔子知道了卻大罵曾子愚孝,孔子說: 若是父母打的輕,那就隨他們打,但若父母情緒失去控制下手重了,就應趕快逃,免得不小心被打死了,將陷父母於不義,更是大不孝! 從此故事,我們倒是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父母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
西方的文化呢似乎也是同樣的想法,在聖經的箴言中,有幾節談到管教的都和(杖打)相連: 如13章24節,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又如22章15節,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還有29章15節,杖打和責備能增加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
不過梁實秋先生早在70年前寫的小品文名為(孩子)中就提到: 體罰之制早已被人唾棄,以其不合兒童心理健康之故。但他再其後卻接著講了一個在百貨商店撒野的孩子,父母等一干人都沒法搞定,後來請來一個兒童心理學專家在孩子身邊低聲講一句話,孩子變聽話了,專家到底說了什麼呢? 跌破人眼鏡的,他說的是:你若不下馬,我打碎你的腦殼。在下一段,梁實秋接著說約翰.孫博士主張不廢體罰,他(孫博士)以為體罰的妙處在於直接了當!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從文中窺之,梁先生雖說體罰不合潮流,但對當代父母(孝子)的行為是大大不敢苟同,70年後的我們是不是和梁公有同樣的感慨呢? 體罰確實對孩子有傷害,但怎麼樣才可以既不傷害孩子的身體,也不傷害他的心理,但還是達到了(教)的目的呢? 這確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說明的一門學問。
我只能鼓勵父母們,誰能無過? 在教養的路上,父母當然會犯很多的錯,但要知過能改,不要一犯再犯,且永遠不要懈怠! 父母是天職,一份不能辭職的工作,教養每個階段的孩子各有不同挑戰,寶寶版的父母才是起步,父母要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學習這個階段孩子的發展、需要、教養技巧等等,除了學習教養新知,古早的、長輩的叮嚀也不全然不可信。總之,多觀察、多聽演講、多看文章,
若能隨時反省、改正過錯,這父母就起碼有八十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