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er

divider

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衛理女中的廚師伯伯

                     我或許是1970年考進衛理初中的吧?!總之,我母親一心要我去念住校的女中,衛理是她的首選,或說是唯一選。因為我在卓蘭鄉下念完國小五年級後,她就自己帶著三個孩子先搬到台北,先讓我念了一個月當時新設的光復國小,就轉到西門國小的升學班,開始我每天帶著妹妹坐公車上下學的日子,就為了要考衛理。我是國中第三屆,當時私中不少,但媽媽堅持只報考衛理,老師怕我考不上,影響學校升學率,希望媽媽能讓我多報考幾間私中,無奈媽媽獨沽一味,說考不上就去念國中吧,可見她多想讓我進這所規定住校的女中。

         我至今感謝媽媽當時的堅持,衛理的好讓每位校友都懷念,我的好應也是那三年美好薰陶所致。我最懷念的一句話是當時陳校長常掛在嘴邊說的:我今天真正真正的快活!真的!那三年就在師長的愛中快活的長大。而最讓我心中溫暖的一塊是廚師給我的加菜。

          和現在大部分的學校廚師都是廚房阿姨不同,那時我常看到的三位廚師伯伯,很像我的大爺,特別親切,現在回想,他們應該是榮民。我不記得在課業壓力下,我是甚麼時間和他們互動的?但我們就是建立了很好的關係。在學校三頓飯都要排隊拿菜,碰到我愛吃的滷花生,輪到我拿菜時,他們就會特別多舀一杓給我,這份特殊待遇一直是我們共同的秘密,每每想起,都覺濕框。

         他們知道我在餐廳坐的位置,我生日當天,會在我的麵碗內多放一顆滷蛋,我夾起麵條後就看見了,回頭去和他們道謝,其中一位趙伯伯又拿出一個照相簿送我。這照相簿我一直用著,直到四五十年後老舊碎裂了。

          除了廚房的三位伯伯,園藝的伯伯也是我的忘年之交,印象中,離校後,我有回去找他們一兩次,結婚出國再回校就問不到他們的消息了。現在回想,當時他們的年紀應是四五十歲,比我爸爸大,所以我稱他們是伯伯(發音佰),而我是十二三歲的孩子,他們都喊我丫頭,怎麼我們就建立了這麼美好的情誼呢?

                 是不是在他們的家鄉有像我差不多大的孩子?還是我令他們想起他們離家時妹妹的模樣?讓他們憶起家人同在的美好?

          我一直以來對老榮民有特殊的情感應該就是從這三位廚師伯伯開始的,謝謝每一位榮民對台灣的不同貢獻,是他們的犧牲建設穩定了光復後的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