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極有耐心在旁陪著,心理的高興簡直無可取代!
但這看孩子會走路的喜悅大概一兩個月後就消失了,
緊接著,等待的耐心也隨之消逝。
所以最常見的是把孩子放在娃娃手推車內,成人推著車去那兒都方便,孩子在車內被安全帶保護著,好像也安全些。
若是沒有推車,雖然抱起來分量不小,
但總還是父母輪流抱著娃兒。
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明明會自己走了,為什麼要抱?
為什麼要坐推車呢?
成人如果能自己行走卻坐輪椅讓人推不奇怪嗎?
另外更重要的關心是:
如果成人久坐輪椅,會造成肌耐力減弱、肌肉萎縮,
那孩子該走不走,慣坐慣抱,不會有影響嗎?
當然是有絕對的影響!幸好孩子不是不能,
只是因地制宜的暫時被剝奪自己行走的自由,而因總還有很多機會追趕跑跳碰的,所以不至於會造成肌肉萎縮。
不過,一到兩歲在發展上是行走的敏感期,
也就是說,在這段期間,孩子愛走,對走路一事是樂此不疲。若父母在這一年抓住這敏感期,順性讓他健走、走上下坡、走草地、走沙地、走溼地、走樓梯..,
既滿足了發展的需求,也成就了能力。
相反的,若嫌孩子走得慢、或其他不放心考量,
出門就盡量放孩子在車上或父母的臂膀上。
孩子習慣了,過了走路的敏感期,
他也不愛走了。
於是,另一番常見的景象是,三、四歲的孩子討抱,
不肯自己走,父母這時抱不動了,
又哄著孩子要自己走,但孩子走兩下就喊累..!
按理,三、四歲的孩子應該精力旺盛,
體力一定是比父母好的,怎麼會比父母還走不得呢?
究其根由,就是在一兩歲時沒有培養起來走路的能力,
卻還養成的坐推車和被抱的壞習慣。
這一正一反弄錯了方向,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
所以我要說,現在抱起來方便,以後就麻煩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