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約在九個月到一歲三個月之間,會發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音,之後陸續就會有更多的表達,
當然聽的理解能力快於說的表達。
我常用一字走天下來形容這個年紀孩子和成人的溝通互動,
因為孩子只要說出一個字,聰明的爸爸媽媽就會了解孩子想要做什麼?需要什麼?
重點是當父母聽了孩子發出一個字音就了解了孩子的需要與想要以後呢?
有些孩子甚至不需要發出清楚正確的字音,父母就能理解他要做什麼,並能快速回應。
但是一般人沒有意識到善解小人意並有效能的父母其實是扼殺了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因為如果孩子不需要說話就能得到想要的和需要的,
那還要學習說話嗎?
於是,事情繼續的發展會是,
隨著年齡增大,需求變多,欲望也增加,
表情、手勢和ㄧㄚ之音不足以表達孩子的欲求時,
孩子會挫折、父母會著急,
孩子哭,父母急著猜,猜對了,暫時止住哭聲。
不過,父母會發現,孩子哭鬧的時間與次數越來越頻繁,
而且怎麼兩歲了還不會說話?
卻不知,正是父母讓孩子養成以表情、手勢、哭鬧達成目的,使孩子沒有學習需要用說話來表達。
所以,我們要呼籲父母,在孩子一到三歲學說話這段期間,
要特別謹慎不要太體貼小人意了。
當孩子發出一ㄨ或ㄚㄚ之聲,父母明知他是肚子餓了,不要馬
上奉上他要的食物,卻要問他:
「怎麼了嗎?用說話的,告訴媽媽,肚子餓,要喝奶嗎?」
然後把他可以學的話說給他聽:「喝奶,我要喝奶。」
原則是要鼓勵孩子說話,不要馬上滿足他以其他非口語的表達,尤其不要讓哭鬧得逞,
當孩子哭鬧時,可以安撫他,
卻不能馬上滿足他的要求。
如此,孩子很快就會學習到要用說的,而不是一哭就能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