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留學時,發現美國人都不怕冷?
冬天下雪,只要有陽光,公園裡的多數人都是短衫一件。
於是我體會到穿多穿少其實是習慣使然。習慣穿多了,多一件還是覺得冷。
另一個現象是常常父母自己覺得冷,就認為孩子應該也會冷,所以有一說是:穿衣是看媽媽感覺到的溫度。
其實孩子活動量大,年紀小血液循環好,理應體溫較高,可以比成人少穿一件。
感受溫度是觸覺的一種,但我們常把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包得密不透風,隔絕了孩子對溫度的體驗,
所以把孩子包得像肉粽,無形中是剝奪了感官認知的學習。
感覺冷、感覺熱和感覺飽、感覺餓一樣是天生的感覺,
但成人過度的保護(或說干預)卻會讓孩子失去自然感受的能力。比如許多孩子失去餓的感覺,因為不停的被餵食,
還沒來得及餓呢!媽媽就餵奶餵飯了,因為肚子不夠餓,吃得就不夠香,久而久之,胃口越來越差,也越發挑嘴。
同樣的,感受冷熱的感覺也可能會因刺激不夠而鈍化,
最重要的,在溫室長大的孩子,冷不得也熱不得,免疫力就降低,動不動就感冒或過敏,甚至其他病症。
所以,我主張孩子比成人少穿一件,他覺得冷再加一件,覺得熱就脫一件。
讓孩子自己學習調節,先以身體的體溫適應體外的溫度,再感受自己身體的需求,然後思考如何幫助自己舒適?
這些都不是靠書本或語言教導就能習得的,卻要親身的體驗,並累積不同的適應經驗,如此才能真正的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
在這個課題,父母的工作其實很簡單,
就是信任孩子,讓他自己決定該穿多少,
然後陪伴他為這個決定負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